☆39.第三十九章登門造訪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三十九章 登門造訪
侵略者來了,這是紙媒的告白。
最後一天的《北平新聞》:宋哲元“含淚”而去。淚的後面是什麽,少了註解。接下來的是北平淪陷之後,天津、張家口等相繼淪陷,淪陷的還有華北大片的國土地區和村莊。
從省城傳來的消息稱:抗日的聲勢一浪高漲一浪。一首由作曲家麥新創作的《大刀進行曲》,“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這樣的豪邁在省城集會、學校、軍營喧響;戰爭發生的自我救護知識學習和軍事訓練在學生民眾間進行,抗日的熱情如火如荼。相比之下,這些在以北的邊城,抗日高漲的聲音還是微弱了些。報稱,還不是一般的微弱。
曾文賢嘆道,僅憑激情和大刀與敵浴血奮戰,抗敵寇禦國門之外,遠不是人們想象的那樣。戰爭的發端,侵略與反侵略是一種實力的較量,非一人一城乃至一國之能力。
醒目的是,無論是省城,還是邊城,在城的主街上,到處貼滿了新鮮的和陳舊的標語口號。有人觀察,口號救國是閻的一大特長,簡單,明了,也熱鬧。
史學家稱:唐時帝王皆有胡人的血統。自太原留守李淵被挾變,舉“義”師,又兵借於突厥,隋滅,一統天下。
此前,公元四世紀始,匈奴、鮮卑、羯、羌、氏等游牧部落的聯盟,百餘年間,五胡十六國之亂,讓天下的文明血濺刀筆。
北魏,逐水草而南遷,第一個異族入侵試水建立的北方政權,歷時約一百五十餘年。潮起潮落。王朝的覆滅,因活命讓鮮卑人選擇了隱姓隨漢,姓曰百家。這樣的棄祖,為的是生存。自此,一個顯赫民族的出局,讓國人的血統愈加覆雜起來。
樹有嫁接,族有通婚,游牧與農耕的結合,文明理應擇善而行,棄惡而去,但文明的進程與時俱進相去甚遠。千年的求證歸零,依是秦政。一個曾經策源大唐和一個曾經奠基北魏之地的王朝興起和故去,鼎盛與衰落,如自然,一歲一枯榮。一個歷史走向的文明,總是在省略過程而註重結局,以融合的語境隨意性解析因果,如是,城的安有無又如何?
“侵”是“融”的開始,一個大歷史的背景輪回往往就是這樣寫成的。
今夏以來,自北平西南那個很不起眼的鄉野之村——宛平,及有著不同尋常的橋跳入視界時,曾文賢的雅就擱筆了。少些舞文弄墨的安靜,閑筆於架,已有時日。手生疏了不少,事因扶桑。
曾文賢喜水墨。名家多以山水花草,鳥獸人物之類為題,曾文賢的水墨寫意多為市井街巷,人物只作點綴,這主要得閑早年習於土木工程學業的功底。
一年前,從京城琉璃廠帶回的一瓶好墨,用洋四十塊,以為天價,但墨好,極品。無論是書法,還是作畫,躍然紙上的風物便懸浮起來,真是神奇。這樣的好墨,據傳是用了晉北產的胡麻籽油作基料打底,曾文賢一直舍不得用。他斷言,這樣的墨慢慢會失傳。預見性是如今使用鋼筆的人多了,這樣一來,用毛筆行書的人漸漸把筆掛了起來。日久天長,筆自然多了些風塵;再往後,筆就成了雅居的一個擺設。
曾文賢的水墨書畫比較蒼涼,長於街景,就那麽寥寥幾筆,讓人看的很悠遠,也很廢墟。
元末明初的王冕初學畫時,荷花只畫了三個多月,那荷花的神態就像是從湖裏滋潤出來的。人的天賦,不承認顯然是一種固執。曾文賢講,事情做對了,作品就立得起來。
和王冕相比,曾文賢作畫多年,畫的作品還是缺少些傳神之韻,只能算是業餘。
說來也是,曾文賢的畫上不了手,字書寫的卻很飄逸。以字取貌,見字如人,這是俗語。自隋唐以來,文字書寫的規範就成為官員被錄用的參考;字又是官員社交應酬的門面,同僚索字或相贈乃一禮,這樣的雅事一直走到清末及民國之初。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窮的一件長衫著身幾十年不曾換洗,但能道出茴香的“茴”字的四種寫法而自得。雖缺乏其對寫字的正統要領,而不得官做,潦此一生,這是孔乙己的悲哀。自然,《紅樓夢》裏的十二女伶中的齡官,因癡,畫了幾千個“薔”字,依然還是個薔。至死也沒有找到屬於她真愛的那個福份,命不了了之。
不少秉持書法者,一生習字,折騰半輩,最終還是得一“俗”字罷手。曾文賢不僅寫得一手好字,尤以文章,獨到而入蹊徑。為此,曾文賢常常備感心底的自豪,有意無意間灑落下來。
除了作畫,書法和寫寫文章什麽的,閑來時,曾文賢還習慣卷著本線裝書,在廊下放把躺椅,借著陽光的半濃半柔,書讀的越來越瀟灑。
人常說,歷史就是一面鏡子。魯迅先生理解的歷史只有兩個字“吃人”,還有國民的劣根。曾文賢說:“一針見血,真是深刻。”歷史就如一盤楚河漢界對弈的局棋,手起刀落,又不斷演繹著被文明破繭相生相克的視覺輪回。雖然伴有些明白做人做事的一些道理,那也是私塾先生說教給自家學生聽的,少有哪一個官吏肯上心。
曾文賢說,至今他沒有看出有哪一個朝代或哪一個賢聖能從歷史的鏡面裏走出來,把國事理治的風調雨順。即便有所謂的心系蒼生者,如煙之過眼一跳,歷史就是一部依然故我的殘卷水墨風景。那個所謂宋朝的文人宰相趙普說的“半部論語治天下”真是扯淡,就是車拉馬馱也未必。國家治理的要訣在於以“我”和無“我”的信念抗衡,走不出去的自戀,就是個死結。
門房的老王進來傳話,麥縣長來了。對麥的稱呼,雖已去職多年,但習慣依舊。是一個有面子的人都喜歡這麽被人尊稱,少有人免俗,麥先生隨和,怎麽稱呼都不在意。
麥一驤是曾家的常客。眼下局亂,喝茶的時候少些,今日登門造訪,看來是有要事相商的。
以前,麥縣長來,喜歡在曾文賢的藏書齋泡著。這是曾文賢自留洋回來,把原先面闊三間的南屋連通,做成地炕式的。紫禁城的取暖方式就是這樣。又從南墻開了一面窗。通風,透亮,陳設古樸,很有些南方老屋子的風格。麥先生說:“在故紙堆裏喝茶,聽風於耳,是一種享受。”
麥一驤上曾家走動,多是一半兒為溫史,一半兒為品茶;有時偶爾應約過來喝喝酒,打打牌,以一種沙龍的形式相聚。議議時事,敘敘舊,聊聊在日本留學時的那些日月,他很樂意和曾文賢切磋歷史的故事,歷史的一課,麥一驤甚感還是差些。至此,曾文賢就會提示一句,當不得真。
曾文賢是把史當小說看,當故事講。不管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也好,還是春秋末期魯國史官左丘明的《左傳》也罷,以及經史子集,國人的歷史有許多內容是增加了個人的看法,後時代感強,佐料偏重,對歷史的認知多有局限,缺乏材質的真味。就如每一個人對社會的了解都是生活或工作的一個點,對點的延伸是一條線,之後為面。點是親力,線為行走,而面則來自確切的信息搜集。原本社會發生的真相,又過去了多少年,有的跨了幾代人的時間或更久,其文實錄的精準僅是一個近似物本素面的線條勾畫或局部的白瞄。史,參閱罷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侵略者來了,這是紙媒的告白。
最後一天的《北平新聞》:宋哲元“含淚”而去。淚的後面是什麽,少了註解。接下來的是北平淪陷之後,天津、張家口等相繼淪陷,淪陷的還有華北大片的國土地區和村莊。
從省城傳來的消息稱:抗日的聲勢一浪高漲一浪。一首由作曲家麥新創作的《大刀進行曲》,“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這樣的豪邁在省城集會、學校、軍營喧響;戰爭發生的自我救護知識學習和軍事訓練在學生民眾間進行,抗日的熱情如火如荼。相比之下,這些在以北的邊城,抗日高漲的聲音還是微弱了些。報稱,還不是一般的微弱。
曾文賢嘆道,僅憑激情和大刀與敵浴血奮戰,抗敵寇禦國門之外,遠不是人們想象的那樣。戰爭的發端,侵略與反侵略是一種實力的較量,非一人一城乃至一國之能力。
醒目的是,無論是省城,還是邊城,在城的主街上,到處貼滿了新鮮的和陳舊的標語口號。有人觀察,口號救國是閻的一大特長,簡單,明了,也熱鬧。
史學家稱:唐時帝王皆有胡人的血統。自太原留守李淵被挾變,舉“義”師,又兵借於突厥,隋滅,一統天下。
此前,公元四世紀始,匈奴、鮮卑、羯、羌、氏等游牧部落的聯盟,百餘年間,五胡十六國之亂,讓天下的文明血濺刀筆。
北魏,逐水草而南遷,第一個異族入侵試水建立的北方政權,歷時約一百五十餘年。潮起潮落。王朝的覆滅,因活命讓鮮卑人選擇了隱姓隨漢,姓曰百家。這樣的棄祖,為的是生存。自此,一個顯赫民族的出局,讓國人的血統愈加覆雜起來。
樹有嫁接,族有通婚,游牧與農耕的結合,文明理應擇善而行,棄惡而去,但文明的進程與時俱進相去甚遠。千年的求證歸零,依是秦政。一個曾經策源大唐和一個曾經奠基北魏之地的王朝興起和故去,鼎盛與衰落,如自然,一歲一枯榮。一個歷史走向的文明,總是在省略過程而註重結局,以融合的語境隨意性解析因果,如是,城的安有無又如何?
“侵”是“融”的開始,一個大歷史的背景輪回往往就是這樣寫成的。
今夏以來,自北平西南那個很不起眼的鄉野之村——宛平,及有著不同尋常的橋跳入視界時,曾文賢的雅就擱筆了。少些舞文弄墨的安靜,閑筆於架,已有時日。手生疏了不少,事因扶桑。
曾文賢喜水墨。名家多以山水花草,鳥獸人物之類為題,曾文賢的水墨寫意多為市井街巷,人物只作點綴,這主要得閑早年習於土木工程學業的功底。
一年前,從京城琉璃廠帶回的一瓶好墨,用洋四十塊,以為天價,但墨好,極品。無論是書法,還是作畫,躍然紙上的風物便懸浮起來,真是神奇。這樣的好墨,據傳是用了晉北產的胡麻籽油作基料打底,曾文賢一直舍不得用。他斷言,這樣的墨慢慢會失傳。預見性是如今使用鋼筆的人多了,這樣一來,用毛筆行書的人漸漸把筆掛了起來。日久天長,筆自然多了些風塵;再往後,筆就成了雅居的一個擺設。
曾文賢的水墨書畫比較蒼涼,長於街景,就那麽寥寥幾筆,讓人看的很悠遠,也很廢墟。
元末明初的王冕初學畫時,荷花只畫了三個多月,那荷花的神態就像是從湖裏滋潤出來的。人的天賦,不承認顯然是一種固執。曾文賢講,事情做對了,作品就立得起來。
和王冕相比,曾文賢作畫多年,畫的作品還是缺少些傳神之韻,只能算是業餘。
說來也是,曾文賢的畫上不了手,字書寫的卻很飄逸。以字取貌,見字如人,這是俗語。自隋唐以來,文字書寫的規範就成為官員被錄用的參考;字又是官員社交應酬的門面,同僚索字或相贈乃一禮,這樣的雅事一直走到清末及民國之初。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窮的一件長衫著身幾十年不曾換洗,但能道出茴香的“茴”字的四種寫法而自得。雖缺乏其對寫字的正統要領,而不得官做,潦此一生,這是孔乙己的悲哀。自然,《紅樓夢》裏的十二女伶中的齡官,因癡,畫了幾千個“薔”字,依然還是個薔。至死也沒有找到屬於她真愛的那個福份,命不了了之。
不少秉持書法者,一生習字,折騰半輩,最終還是得一“俗”字罷手。曾文賢不僅寫得一手好字,尤以文章,獨到而入蹊徑。為此,曾文賢常常備感心底的自豪,有意無意間灑落下來。
除了作畫,書法和寫寫文章什麽的,閑來時,曾文賢還習慣卷著本線裝書,在廊下放把躺椅,借著陽光的半濃半柔,書讀的越來越瀟灑。
人常說,歷史就是一面鏡子。魯迅先生理解的歷史只有兩個字“吃人”,還有國民的劣根。曾文賢說:“一針見血,真是深刻。”歷史就如一盤楚河漢界對弈的局棋,手起刀落,又不斷演繹著被文明破繭相生相克的視覺輪回。雖然伴有些明白做人做事的一些道理,那也是私塾先生說教給自家學生聽的,少有哪一個官吏肯上心。
曾文賢說,至今他沒有看出有哪一個朝代或哪一個賢聖能從歷史的鏡面裏走出來,把國事理治的風調雨順。即便有所謂的心系蒼生者,如煙之過眼一跳,歷史就是一部依然故我的殘卷水墨風景。那個所謂宋朝的文人宰相趙普說的“半部論語治天下”真是扯淡,就是車拉馬馱也未必。國家治理的要訣在於以“我”和無“我”的信念抗衡,走不出去的自戀,就是個死結。
門房的老王進來傳話,麥縣長來了。對麥的稱呼,雖已去職多年,但習慣依舊。是一個有面子的人都喜歡這麽被人尊稱,少有人免俗,麥先生隨和,怎麽稱呼都不在意。
麥一驤是曾家的常客。眼下局亂,喝茶的時候少些,今日登門造訪,看來是有要事相商的。
以前,麥縣長來,喜歡在曾文賢的藏書齋泡著。這是曾文賢自留洋回來,把原先面闊三間的南屋連通,做成地炕式的。紫禁城的取暖方式就是這樣。又從南墻開了一面窗。通風,透亮,陳設古樸,很有些南方老屋子的風格。麥先生說:“在故紙堆裏喝茶,聽風於耳,是一種享受。”
麥一驤上曾家走動,多是一半兒為溫史,一半兒為品茶;有時偶爾應約過來喝喝酒,打打牌,以一種沙龍的形式相聚。議議時事,敘敘舊,聊聊在日本留學時的那些日月,他很樂意和曾文賢切磋歷史的故事,歷史的一課,麥一驤甚感還是差些。至此,曾文賢就會提示一句,當不得真。
曾文賢是把史當小說看,當故事講。不管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也好,還是春秋末期魯國史官左丘明的《左傳》也罷,以及經史子集,國人的歷史有許多內容是增加了個人的看法,後時代感強,佐料偏重,對歷史的認知多有局限,缺乏材質的真味。就如每一個人對社會的了解都是生活或工作的一個點,對點的延伸是一條線,之後為面。點是親力,線為行走,而面則來自確切的信息搜集。原本社會發生的真相,又過去了多少年,有的跨了幾代人的時間或更久,其文實錄的精準僅是一個近似物本素面的線條勾畫或局部的白瞄。史,參閱罷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